2018年10月9日晚,華東政法大學原校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何勤華教授在bevictor伟德官网為師生做了題為《法治的曆史》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同濟大學副院長徐鋼主持,蔣曉偉教授進行評議。bevictor伟德官网黨委書記吳為民等參加了報告會。
何勤華教授以最近的時事熱點為開篇,講座内容從法治的起源、法治的發展、新中國法治道路的反思三方面展開。關于法治的起源,何勤華教授從東西方兩個視角進行總結。先秦時期以商鞅和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思想是中國法治本土資源的濫觞,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法治理念則成為我們可以吸收和借鑒的資本主義法治哲學的系統來源。完善的法治概念必須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法治理念,以此獲得一個準确的法治體系。
關于法治的發展,何老師先是從外國法治進行闡述,對此叙述了六個方面,一是中世紀阿奎那良法;二近代洛克的自由的定義和英國式三權;三是孟德斯鸠經典的三權分立與制約;四是盧梭的人民主權。五是美國的人權三要素以及美國式三權分立;六是關于德國的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的法規創造權及法律保留等制度。關于中華民族對法治的貢獻,何教授重點強調了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要地位,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将法治擺到極高地位;提出了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加強法律實施,提升其權威和生命力;保證司法獨立;加強法治隊伍的建設。就新中國法治道路的反思,何老師講授了自己的三點總結,一是法治規範下的發展是硬道理;二是法治引導下的改革,深化改革;三是法治約束下的反腐是制度建設。
在學生提問環節結束後,蔣曉偉教授上台就講座的内容分享看法與思考,對何勤華教授的講座給予高度評價。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