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晚18時,講座“勞動關系中的個人信息保護:以德國為例”于同濟大學衷和樓1302教室和zoom會議室線上線下同步展開,主講人為德國不來梅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沃爾夫岡·多伊普勒(Wolfgang Daeubler),評議人為武漢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喻術紅、上海财經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員吳文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bevictor伟德官网講師于彙,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副教授王倩主持并翻譯,線上線下共有近百名師生聽衆參加了講座。

多伊普勒教授首先介紹了德國個人數據保護的五十年來的發展曆史及其間的裡程碑事件。他指出德國個人數據保護的曆史最早起源于1970年黑森州的立法,1977年産生了第一部《聯邦數據保護法》,1983年聯邦憲法法院關于人口普查案的判決确立了“個人信息自決權”,從1994年歐共體的數據保護指令到2016年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都對德國數據立法影響很大。
随後,教授指出了數據保護制度五十年來發展變化的原因。多伊普勒教授認為,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格保護思想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随着特别的“危險”,數據掌控者有大量數據導緻其擁有很大權力,個人成為被決策的對象,數據處理的不透明性又加劇了此種危險。進入勞動關系領域,由于資強勞弱,這種危險性變得更加明顯。教授介紹了2008年至2009年間出現的部分雇主侵犯雇員個人信息的醜聞事件,比如Lidl超市使用隐蔽的攝像頭并雇傭私人偵探監視員工的醜聞,這些事件引起了社會公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使得企業也開始重視相關制度建設與合規問題。
在講座的核心部分,多伊普勒教授針對個人信息數據保護的相關法律概念進行了具體講解。首先通過具體舉例介紹了個人信息的“可識别性”,介紹了“數據處理”的含義範圍,關于“合法性基礎”的來源,教授從數據主體的同意、數據保護法的授權以及其他法律的授權三方面進行介紹,教授特别強調,數據處理的每一個環節均需要取得“合法性基礎”。通過多個典型案例的介紹,教授就勞動關系建立前和履行過程中涉及到的招聘、錄像監控、生物識别信息處理、聲音分析等内容進行了生動的诠釋,并結合其親自參與的咨詢項目說明算法等自動化決策可能為雇員、雇主雙方均帶來不利影響。
報告最後教授還簡要介紹了數據保護得以實際貫徹的相應安排,包括在設計相關設備和軟件時即遵循“數據最小化”等原則,充分考慮和評估信息收集的不利後果和影響;設置數據保護專員,對數據處理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發揮企業職工委員會的監督作用及保障受害者的申訴權;設置強有力的監管部門、加大處罰的威懾力等。
評議環節中,武漢大學喻術紅教授就中德勞動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别進行了比較,提出中國相關保護制度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的觀點,喻教授還就消費者和勞動者個人信息保護、個人信息與個人隐私的區别保護相關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吳文芳老師在評議中提出德國數據保護開始于小數據時代,而中國個人信息保護開始于大數據時代,時代背景的不同導緻兩國立法過程中所傾向保護的價值不同,我國缺乏對勞動關系中個人信息的保護與我國重視數據利用創造價值的時代背景相關聯。于彙老師認為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控制和限制雇主在技術上的優勢地位,通過樹立謙抑性原則、用人單位保護義務和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可以更好實現對勞動者個人信息的保護。
多伊普勒教授對各位老師的發言進行簡單回應後,中國社科院的謝增毅教授、德國不來梅大學的楊雅雲博士以及盈科所張丹律師針對報告内容提出了幾個理論和實務問題,教授逐一進行了耐心和詳細的回應,并歡迎大家會後通過郵件等形式繼續交流,長達三個半小時的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